在微生物研究中,稀有菌株(如環境樣本中占比<0.1%的功能菌、臨床樣本中的低豐度病原體或工程菌庫中的特定突變株)的分選一直是關鍵挑戰。傳統方法(如平板劃線、流式細胞術)受限于低通量、依賴熒光標記或對復雜樣本的適應性差,難以高效捕獲目標。近年來,??微滴微流控技術??憑借其單細胞級操控、高通量及低試劑消耗的優勢,成為稀有菌株分選的前沿解決方案。
一、技術原理與核心優勢
微滴微流控通過微通道將水相樣本(含微生物懸液)與油相包裹形成納升級至皮升級的獨立微滴(體積約1-100 pL),每個微滴可包埋單個或多個微生物細胞,形成“微型反應器”。其核心優勢在于:①??超高通量??:微滴生成頻率可達數千至數百萬個/秒,遠超傳統流式分選的每秒數百個;②??單細胞隔離??:微滴的物理分隔避免了細胞間競爭或信號干擾,尤其適合稀有菌的低背景檢測;③??靈活標記??:可通過熒光(如表達特定蛋白)、代謝活性(如底物代謝發光)或物理特性(如大小、電導率)實現目標菌株的間接標記。

針對稀有菌株的低豐度特性,當前研究主要采用兩類策略:
1.熒光觸發分選??:通過基因工程使目標菌株表達熒光蛋白(如GFP),或利用特異性熒光探針標記(如針對特定代謝酶的底物),微滴生成后經熒光檢測器識別陽性微滴(含目標菌),再通過介電泳力或微閥技術將其分離至收集通道。該方法適用于已知靶標的精準分選,但需預先改造或標記菌株。
2.功能響應分選??:無需預先標記,依賴目標菌的特別功能(如降解污染物、分泌特定代謝物)。例如,在微滴中加入待降解底物,目標菌代謝后產生熒光產物(如熒光素),通過檢測微滴熒光強度篩選功能陽性微滴。此方法更適用于未知菌株的功能挖掘,但需優化微滴內營養供給與信號放大。
三、挑戰與未來方向
當前技術仍面臨微滴穩定性控制(如油相揮發導致微滴融合)、低豐度目標(<0.01%)的檢測靈敏度不足、以及復雜樣本(如土壤懸液含顆粒雜質)的堵塞風險等問題。未來發展方向包括:①開發新型穩定劑與表面活性劑提升微滴長期穩定性;②結合單細胞測序或拉曼光譜實現無標記多功能分選;③集成微流控芯片與自動化設備,推動從實驗室研究到工業化應用的轉化。
總之,微滴微流控技術為稀有菌株分選提供了高效、靈活的新工具,有望在環境修復、生物醫藥及合成生物學等領域發揮關鍵作用。